【地中海贫血日】贺州广济医院开启 “防控地贫,携手同行” 健康宣教活动
第32个“世界地贫日”
今年的主题是
“防控地贫,携手同行”
旨在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高发省份群众
对地贫的认知和关注,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,
加强地贫筛查、早诊早治和健康管理工作。


为深入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,加强重点疾病防控知识普及,近日,贺州广济医院儿科开展 “防控地贫,携手同行” 健康宣教活动。此次活动打破传统宣教模式,融入有奖竞答和趣味游戏环节,让群众在欢乐氛围中轻松掌握地中海贫血防控知识,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科普热潮!

活动现场,儿科医护专家们化身 “科普达人”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、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,从地中海贫血的发病原理、遗传规律,到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,进行了全方位讲解。重点强调婚前、孕前、产前筛查的重要性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听得懂、记得住的健康小贴士。

在有奖竞答环节,医护人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与地贫防控知识紧密相关的题目,涵盖疾病症状、预防措施、筛查方法等内容。现场群众纷纷举手抢答,气氛紧张又热烈。答对问题的参与者不仅能收获阵阵掌声,还能获得定制健康礼包、儿童玩具等精美奖品。一位小朋友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奖品说:“原来答对问题还能拿礼物,我以后要多学健康知识!”

医院特别设置了趣味游戏环节,让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地贫的认识。
此次将宣教与趣味活动结合,就是希望以更亲民、更生动的方式,提升公众对地贫的认知,增强防控意识。未来,医院将继续创新健康宣教形式,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和全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力!

什么是地中海贫血?
地中海贫血又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海洋性贫血,是一种遗传性疾病,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珠蛋白基因缺陷,导致患者体内血红蛋白成分发生变化。根据受累的突变基因,分为α、β、γ、δ、δβ和cγδ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。其中,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。根据临床症状,α地贫可以分为静止型、轻型(标准型)、中间型(HbH病)和重型(巴氏胎儿水肿综合征)。β地贫可分为轻型、中间型和重型。地贫是全球分布最广、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,也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地方高发出生缺陷疾病。
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和危害有哪些?
地贫在全球分布广泛、累及人群较多。目前全球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有3.45亿人,每年出生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30万人以上。在我国,该病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市,特别是广东、广西和海南。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差异。β地中海贫血患者成年后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、黄疸和脾肿大等症状。而α地中海贫血因致病基因种类较多,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,可能出现轻度贫血、中度贫血、红细胞计数正常等现象。此外,地中海贫血还有可能导致骨骼畸形、生殖系统异常、肝脏功能异常等。轻度患者多数预后较好,重度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会有所改善,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。
地中海贫血如何遗传?
正常情况下,一个人拥有两组正常的珠蛋白基因,一组遗传自父亲,一组遗传自母亲。若夫妻双方只有一方是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,每次妊娠,他们的子女有50%的机会因遗传而成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。若夫妻双方都是同一类型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,他们的子女有25%的机会正常,50%的机会成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,25%的机会成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。
地中海贫血要如何治疗?
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症状
轻型患者
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轻度贫血,偶尔头晕、容易疲劳,如静止型α地贫、标准型α地贫和轻型β地贫等。
中间型患者
可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状,如面色苍白,头晕耳鸣,四肢酸软,有时可出现黄疸,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肝脾肿大。
重型患者
重型α地贫(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)大多数于妊娠30周—40周胎儿死于宫内或分娩后短期内死亡,伴有重度贫血、全身重度水肿和胸腹水。
如何预防和及早发现治疗地贫?
目前,在地贫高发地区开展婚前、孕前以及产前地贫筛查、诊断和干预,防止重型地贫儿的出生,是防控地贫的最有效措施。地贫预防采取三级预防策略。
一级预防:婚前孕前预防
通过婚前、孕前优生检查,及早发现夫妇双方地贫基因携带状况,通过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,预防地贫的发生。
二级预防:产前预防
实施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,明确胎儿地贫基因类型,避免重型地贫儿出生。
三级预防:患儿的早诊早治
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,促进确诊地贫患儿早诊早治对新生儿及体检中发现贫血、红细胞形态呈小细胞低色素改变的患儿行地中海贫血筛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 。
地贫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贫血疾病,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。通过加强地贫的筛查、诊断、治疗和预防工作,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地贫的发生率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,为家庭和社会的幸福贡献力量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共同为防控地贫而努力!